国家AAAAA级景区

沂山文化专栏 • 镇山|(七)古齐长城

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多有长城,除北方燕赵长城外,尚有齐长城、魏长城、楚长城。齐长城横亘於山东中部,《括地志》云:“西起浑州(曾属平阴县、今为长清县的防门),沿河历泰山北岗,蜿蜒东去,至密州琅哪台(胶南县小朱山)入海,其长千有余里。”《国策》所谓齐有长城巨防。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《竹书纪年)所说梁惠成王二十年,齐筑防以为长城。《史记)所谓“齐威王越赵伐我长城”,皆指此。城始建於春秋末,首营西段与中段,后屡加增修,历经约百年,至战国中期告竣。是城,为齐国所建,故名“齐长城”。

齐长城,历经临朐南境,〔光绪)《临朐县志·城廓》载:“长城在大岘山上,《水经注》云:‘西接岱山,东连琅哪,干有余里,盖田氏之所造也。’《齐记》谓宣王所筑。《管子·轻重》篇谓‘长城之阳鲁也,长城之阴齐也,是齐桓公时已有之矣’。今犹宛宛山际,沿沟壑伏,沿崖阜起。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,东随大弁山入安丘

此段长城,长达50余公里。由於时代变迁,军事不断发展,渐失城防意义,不为军家所重,任由风雨剥蚀,人为破坏,现仅存遗址、关墟隆土逶迤於山间。长城依山而建,随峰岭沟壑上下而起伏。现存烽火台、斥堠遗址数处,多於高山峻岭。大关镇桲根腿村西山者,台基隆土显见,据发掘考查,尚有当年御敌用的团圆礌石、燔燧(古时边防备寇,作高士台,上置薪草,寇至,夜则燃火报警日烽火;昼则燔烟告急日燧)灰土、木炭的遗迹。


齐长城关防颇多,要隘数处。朐邑为齐国南陲,自有雄关。〔民国〕《临朐续志山水》载:“大岘山在县治东南百五里,沂山迤东少南十里,即穆陵关也。逾关即沂水县界,山巅有长城,《沂水县志》谓是齐宣王时筑,西起平阴,东至於海,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。西去四十里有铜陵关,险要视此少亚。”穆陵关,非但是军事要塞,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,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。关於穆陵,史书记述颇多,《左传》载:“僖公四年(前656年),管仲云:‘齐地南至穆陵?”。又云:“赐我先君履,东至於海,西至於河,南至於穆陵,北至於无棣。”《唐书·地理志》云:“沂水县北有穆陵关。”由此可知,穆陵是齐国南境的险关要隘,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穆陵山,不以关称。至春秋战国时,齐筑长城於陵上,营戍楼,设关防,遣兵守备,始称穆陵关。


是关,随着齐长城的置废,也早已毁圮,现仅存遗址。据考证,其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。正中关楼,东西长50 米许,南北宽近40米。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,关楼面宽30米,进深约25米,为二层三拱门建筑,形式歇山。前有瓮门(门外筑垣,以遮城门,加强固守御敌,亦谓之“瓮城”“月城”),廊道深邃,易於固守御敌。门外大道陡立,其内宽平坡缓。楼之左右近百米处,各有一高台,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,高3.5米,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,南面外凸约4米,似是高於女墙的“裨楼”(镶衬於大楼左右的小楼)或是低於城堞的“厢台”,它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,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。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、砖块、砌石錾纹,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质风铎(大铃,形似钟而扁,悬於檐下,风摇作响,故名)推想可知,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,设计别出心裁,砌筑坚实严整,工艺精致,崇宏高大,庞然耸立於云表,极其巍峨庄严,堪称“齐南雄关”。


穆陵关东北5公里许,有大弁山,山高顶平,横绵东去,长达10余公里,如一道天然屏障。为加强国防,保卫重关,又接山之西端,修城垣,筑“烽堠”,西去长达数十公里,建造二道防线,名“大关”。穆陵、大关之间,两侧山峦层叠高耸,中为狭谷,雄关扼其口,崇山收其后,左右居高临下,可谓进可攻,退可守的战略要地。明〔嘉靖)(青州府志山川》载:“大岘山,山形峻狭,仅容一轨,即古穆陵关也,为东南天险。”南朝刘宋武帝伐南燕,至大蚬山,见其险要,战必利,慕容超败在握中,举手指天而喜日:“虏已入吾掌中!”即指此。


穆陵关,地处要道卡口,是历代军事重地,直到近古时代(指历史上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)各朝均遣兵驻守,建置修葺。〔光绪)《临朐县志·建置》载:“穆陵关在县南产百五里大岘山上,元至正十二年(1352年),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耳,创戍楼、造兵室,扼隘於此。”又云:“明洪武三年,始设巡检官女员,领弓兵百余人,后止领三十人。清朝因之。”


古老的穆陵关,是军事要塞,亦是风景名胜区。古今大家名人留下了不少的碑碣题刻。相传有汉碑,已毁无存。《东镇述遗记札》载:“晋、宋(刘)刻石,仅见残石片字。唐宋五碑,倾倒残断,字亦漶脱,难辨其意。立者五石,早为金天德四年(1152年)《重修穆陵关记》,再为元至正十二年(1352年)创建成楼碑,其它皆明碑,一为礼部右侍郎薛瑄(河津人,字德温,号敬轩。永乐进士,宣德中授御史)诗刻,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。”由上可知,原有古碑碣十余幢。现存立者,惟明、清碑各一幢,及建国后所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“齐长城遗址”标志碑。


长城的存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保障。长城自产生之始就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,与统一的、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几乎同步,人们世世代代劳动、生息、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,保持着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体系,从这个意义上说,长城也是中国文化的根脉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方土地上不断传承,见证着历史,也预示着未来,需要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,更好地服务于人民,服务于中国的伟大复兴。




齐长城作为神州最古老的长城,迄今已2400 余年。随着史轮的前进,已失去防卫作用,只剩遗址,然它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、中华古国悠久历史的见证。遥想当年,人类尚处蒙昧时代,我们的祖先用勤劳智慧,创造了人间奇迹,这是国魂之光,民族之粹。沂山古称“海岳”,有“大海东来第一山”和“东泰山”之称,居中国“五大镇山”之首,有着极其深厚的镇山文化。沂山既是山东的地理中心,也是齐长城1200余里所经的战略中心。


齐长城非遗展厅位于潍坊市临朐县沂山风景区仿古城楼内,左侧城楼为办公区域,右侧一层为大厅、二层为非遗展厅、三层主城楼为齐长城文化展厅。展示了齐长城文化带覆盖区域的地域特征、风土人情、非遗资源现状等内容,让观众深入了解齐长城沿线的非遗和文化之美。